"澶渊之盟"
所谓“澶渊之盟”的布景与大约内容,大部分的网友应当都是了解的,不用多说。可是“澶渊之盟”的详细内容,一般的书友可能就不甚了了。所以我先把《长编》里所谓“澶渊誓书”的内容,抄在下面。这份誓书,就是宋辽两国当年缔结的盟约的文本内容。
誓书共有两份,榜首份是宋朝给辽国的誓书: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青鸟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响马逋逃,相互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全部两朝城池,并可仍旧存守,淘壕完葺,全部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长。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六合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后代共守,传之无量,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第二份是辽国给宋朝的誓书:
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云“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青鸟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响马逋逃,相互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全部两朝城池,并可仍旧存守,淘壕完葺,全部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长。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六合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后代共守,传之无量,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六合,誓之后代,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谘述,不宣,谨白。
辽国的誓书只需两个内容,榜首是选用本朝年号,示与宋朝平起平坐,第二是表明收到宋朝誓书,并立誓恪守。因而,两边达到的载于誓书的内容,只需剖析宋朝的誓书就能够了。
榜首项,岁币换平和。这一项包含两个问题。
1,宋辽之间的位置。仅从誓书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赐”、“贡”等字,所以表明两边位置是对等的。如誓书称号上,尽管没有冠以“南北朝”,但誓文中则有“北朝”的字眼,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宋朝在其后半正式的供认了南北朝的称号,但一向回绝将之正式载于国书的称号上,而契丹则一向力求让宋朝承受在国书正式称号上以南北朝相等的现实)。现实上,自五代以来,契丹仅曾向后梁恳求封爵,与后唐、后周保持对等联系,后晋与后汉则在名义上为契丹藩属,由于宋持续的是后周,所以宋辽联系,本来就是对等的。并且终宋辽之世,两国不管在名义或许实际上,都是对等的两个国家。不存在谁向谁称臣的问题。这与宋辽与西夏有实质的差异。至于欧阳修修五代史搞小动作将辽国列为四夷,辽国立刻也在史书上搞报复,把宋朝附于国史,这种小动作以及其他种种偷偷吃对方豆腐的行为是代表不了什么的。
2,对岁币换平和的点评。关于此事的点评,素有争议。公允之论,若单纯视为羞耻,并不算公正。由于宋辽两边由此公约,确实享受了极长时间的平和,各位不要受《天龙八部》的误导,所谓辽兵常常到宋朝鸿沟上打草谷,在此公约签定之后,肯定会构成严峻交际胶葛。边境上的小冲突不时存在的,包含捕渔过界等小事,可是象《天龙八部》那样无法无天,视宋朝为无物,那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但另一方面,若简略的将之视为一种交易逆差的补偿,也有问题。这有两个原因,榜首,现在中日学者早就研讨过这个岁币的份量,由于宋朝绢产值适当惊人,二十万匹绢,有学者考证,不过越州一州的绢产值,因而这个不构成宋朝的财务负担;可是,有研讨者信任,由于宋朝的银产值十分少,十万两白银,对宋朝的财务仍是构成了压力。并且,日本有学者以为,宋辽之间榷场交易,宋朝政府每年从中心获得到的白银顺差,只需五六万两。也就是说,白银方面,宋朝每年丢失至少四万两。当然,这个问题上,宋人还有观点,如有宋臣就指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我国初无毫发损也”。但不扫除其有夸大之可能,所以在财务终究构成多大丢失,依然有待进一步厘清宋朝对辽国的顺差终究有多大。总归,宋朝把岁币给辽国皇室,而辽国的贵族则要经过交易得到宋朝的货品,因而又制作了宋朝对辽的顺差。辽国皇室有了这笔收入,从此变阔,中京城都是用这笔钱建筑的,辽国的贵族们能够得到宋朝各种奢侈品,日子水平得到了进步,日子质量大有改进,宋朝在经济上或许没有丢失,或许丢失在能够接纳的规模之内,而换来了鸿沟的长时间平和。这是一个根本上各方都满足的局势,因而这个公约的根本精力才干长时间遵循与保持下去。可是,还有第二个原因,岁币形成心理上的冲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肯定不能疏忽的。乃至可能比那笔笔小钱更重要,所以不能朴实从经济上来了解一个如此杂乱的问题。即使它在经济上无害或许为害甚轻,不代表它在其他方面形成的危害不更严峻。
第二项,详细平和的内容以及逃犯引渡协议、军事互信协议。
现实上,在这方面,誓书所载的内容仅仅原则性的。详细的细则是在尔后的交际活动中不断完善的。小到在界河捕渔,大到相互告诉国内的重要军事调集。两边有一整套交涉机制。举例来说,宋真宗封禅之前,从前派使者告诉辽国,避免对方疑问。而辽国征高丽之前,也特意派人告诉宋朝。
第三项,赌咒立誓部分。
以上是对“澶渊誓书”的一点简略介绍。
趁便再说说我小说中常常说到的宋辽“兄弟之邦”。这个“兄弟之邦”,不是随口瞎说的,而是得到宋辽的官方供认的。两边约于兄弟,是发生在澶渊之盟后,所以没有载入誓书,但在后边的关南誓书中,得到了两边正式的认可,写进了誓书中。这件事是由辽国首先提议,在签署澶渊誓书之后,辽国大约十分满足,所以向宋朝代表表明,他们国主年幼,情愿与宋真宗结为兄弟,宋朝就一口答应下来了。但这并不代表辽国人胸襟广大,他们小皇帝情愿叫宋真宗一声哥,那也是由于其时辽国是萧燕燕太后当政,小皇帝叫了一声哥,宋真宗也得叫萧燕燕一声婶。
但不管怎么说,两边的亲戚联系就这么定下来了。国书上,比方辽圣宗给宋真宗国书,那得这么说:“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兄大宋皇帝”。不过比及熬到宋真宗死了,宋仁宗继位,宋朝的国书就得改口了,由于宋仁宗这时分是侄了,辽圣宗就成了叔。整体而言,宋朝当兄的时分多,辽朝当弟弟的时分多。可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却是着实吃过宋朝一次大豆腐,宋哲宗在位的时分,辽使到了宋朝,给宋朝的国书都这么写“辽之于宋,情重祖孙”。由于耶律洪基辈份上是叫宋英宗为哥的。所以,小说中耶律洪基假如不死,赵顼同学一辈子都得叫人家叔。小说中宋朝能自居于“兄”,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